本诗结构简单,却以意境胜。
以画写诗,唐王维时已发展得极好了,而黎简此作,与其称为画诗,不如看作是现在的“微电影”“DV”一类的东西,从一个摄像者的视角描绘了一段时间里诗人眼中的小园美景。
镜头首先对准的是平静的池水,水面倒映着层层深树,亦远亦近,微风一起,水面轻摇,树影也跟着迷乱起来,更显深远有致。镜头上移,诗人开始眺望远处的山峦,有趣的是,他并没有用“山光入短墙”一类俗语,而是变换角度,反客为主,偏偏说成是山光越过短墙,正探头探脑地偷窥着园中景色。一个“窥”字,让整联都活了起来,移诗人情感于山峦,不仅写出了山光之可爱,也借山光之“窥”有力地烘托出了
黎简(1747年6月30日~1799年12月3日),字简民,一字未裁。号二樵,又号石鼎道人、百花村夫子,广东顺德县弼教村人,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、书画家。乾隆五十四年拔贡。诗画书称三绝,诗学李贺、黄庭坚,刻求新颖,书得晋人意。性喜山水,与张如芝、谢兰生、罗天池并称为粤东四大家。有《五百四峰草堂诗文钞》、《药烟阁词钞》等。 37篇诗文
倦游谙尽江湖味,孤篷又眠秋雨。碎点飘镫,繁声落枕,乡梦更无寻处。幽蛩不语,只断苇荒芦,乱垂烟渚。一夜潇潇,恼人最是绕堤树。
清吟此时正苦。渐寒生竹簟,秋意如许。古驿疏更,危滩急溜,并作天涯离绪。归期又误。望庾岭模糊,湿云无数。镜里明朝,定添霜几缕。
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,余邀左世琅一青,张若兆应宿,同入北山,观乎双溪。一青之弟仲孚,与邀而疾作,不果来。一青又先返。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,大雨溪涨,留之累日,盖龙溪水西北来,将入两崖之口,又受椒园之水,故其会曰双溪。松堤内绕,碧岩外交,势若重环。处于环中,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,树石之所拥露,其状万变。夜共一镫,凭几默听,众响皆入,人意萧然。
当文端遭遇仁皇帝,登为辅相,一旦退老,御书“双溪”以赐,归悬之于此楣,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,天下谓之盛事。而余以不肖,不堪世用,亟去,蚤匿于岩窭,从故人于风雨之夕,远思文端之风,邈不可及。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,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,其尚有同乎耶,其无有同乎耶?